晨曦初露,永宁县闽宁镇街道上车流渐密、人影绰绰。他们走向工厂、走进大棚、步入直播间,开启新一天的生活。
“以前围着锅台转,现在围着生产线转”
10月27日上午8时,富贵兰(宁夏)实业有限公司帮扶车间包装组负责人王文娟,先把孩子送到闽宁镇中心小学,然后走向学校对面的工厂。这是她每天的上班路径。
“以后怎么办?”2002年夏天,高考失利的王文娟蜷缩在西吉县老家的土炕上,望着窗外连绵的群山发呆。
“考不上没关系,至少要走出去,不能一辈子困在山里。”曾在西吉县白崖乡支教的福建老师鼓励她,“山外有更广阔的世界。”
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。几个不眠之夜后,她说服了从未出过远门的父亲,第一次离家,踏上了开往福建的列车。
“那么蓝,那么宽,和家乡光秃秃的山完全不一样。”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,她第一次看见了海。
然而,新鲜感很快被现实冲淡。
在电子厂的流水线上,她总是比别人慢半拍。
“不努力就会被淘汰。”不服输的王文娟用3个月时间赶上大家的手速,两年后当上组长,一切向着自己想要的目标前行。
可是,命运在她最意气风发时转了弯。在福建工作的第三年,母亲病重,她不得不回到那片生她养她的土地。
结婚、生子,日子像山间的溪水缓缓流淌。直到孩子到了入学年龄,她再一次意识到,必须走出大山。
2013年4月8日,王文娟难以忘记的一个日子。这一天,她全家搬到了闽宁镇福宁村。
响应闽宁协作号召,厦门企业家黄琦超携手泉州企业家许上等,在闽宁镇创办富贵兰(宁夏)实业有限公司,招收400多名工人,王文娟成为第一批女工。
裁剪、拼接、扎线、熨烫、包装……在富贵兰公司的车间里,王文娟干活细致麻利,有章有法,很快成为成品包装、质量把控负责人。之后,她又主动承包了包装组,带着十几个姐妹一起干。
如今,王文娟从一名普通女工成长为成熟的企业合伙人,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,买了新房和新车。
“以前围着锅台转,现在围着生产线转。”车间里的姐妹们月入四五千元,活出不一样的人生。
“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”
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每一个闽宁人都在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。
10月27日,闽宁镇原隆村。在闽宁禾美电商帮扶车间里,马燕对着手机镜头侃侃而谈。她身后,海燕和摆西彦正在打包枸杞、红枣。
这3个被称为“巧媳妇直播间”的“燕子”,曾经都是操持家务、没有就业的农村妇女。
2012年,马燕一家从西海固搬到闽宁镇时,那一年她22岁。从窑洞到砖瓦房,从挑水吃到自来水入户,生活上的巨大变化让她感觉像做梦。
真正的转变发生在7年后。
2019年,已是3个孩子母亲的马燕偷偷填了电商帮扶车间的报名表。
“每天在家做饭带娃,十几块钱的买菜钱都得手心朝上要,我得改变。”马燕说出这句话时,眼里闪着光。
认字、学普通话、使用电脑——对这些识字不多的农村妇女来说,每一关都像翻越一座大山。车间负责人徐美佳从拼音开始教起,鼠标左右键都要反复练习。
“起初,坐不住,记不住。”马燕坦言,“但想到要给孩子们做榜样,就咬牙坚持。”
第一次直播时,她紧张得双腿发抖,大脑一片空白。如今,她已是客服主管,直播带货、文旅接待样样精通。
最让她自豪的不是月入4000元的工资,而是“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”。
“自己最大的变化,不只是有了稳定收入,而是从自卑走向自信,被看见、被肯定、有选择,人生得到了升华。”马燕深有体会地说。
“把梦想种在家乡的土地里”
同样找到方向的还有闽宁镇园艺村的马雅铃。10月27日,清晨的阳光透过塑料大棚照在刚栽下的番茄苗上,马雅铃蹲在地上,仔细查看每一株幼苗。
14岁随父母从西海固移民到闽宁镇,自考大专后在上海工作10年,结婚生子,却在而立之年选择回乡。
“故土难离,我要把梦想种在家乡的土地里。”她说。
2020年,园艺村建起45栋种植大棚,却无人敢承包。
“你来,带个头。”闽宁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找到马雅铃。
“我大专学的工商管理,不懂农业,种不活、种不好咋整?”马雅铃犯了难。
“别怕,种得好再交租金。”这位副镇长鼓励她。
就这样,马雅铃承包了6栋大棚。不会就学,她天天追着福建来的农业专家请教。从施肥到防虫,每个细节都不放过。
厦门来的专家建议她试种南方水果。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。”这句话点醒了她。
第一茬益生菌红柿上市,就挣回了全部租金。第一年,6栋大棚净赚15万元。
如今,她的棚里种着流星瓜、长果桑、黑花生等30多个南方品种。
成为农业科技特派员后,马雅铃成立合作社,带领更多农户走上“南果北种”的路子。
王文娟、马燕、马雅铃,还有像她们一样的“攒劲人”,用奋斗在闽宁镇这片土地上浇灌出幸福之花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艳丽)